颜景新在雕刻如意。
曲阜楷木雕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。作为曲阜“三宝”(楷雕、碑帖、尼山砚)之一,曲阜楷雕经历代艺人们的努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楷木雕产品也由原来的“寿杖”、 “如意”几个品种发展为孔子像、各种人物、花鸟走兽和文具等近百个品种。颜景新就是曲阜楷雕艺人中的杰出代表,由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,2008年伴随着曲阜《鲁班传说》和《曲阜楷雕》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,他荣幸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从一名懵懂的学徒成长为艺术大师,用毕生的光阴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。颜景新说,楷木雕刻既是家传的手艺,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,绝不能让其失传。
求艺博采众家之长
颜景新的第一件楷木雕作品是一个二龙头拐杖。花了10天时间,他才雕刻完成这件作品。当时楷木的白木边料是最难雕刻的,由于楷木遇手汗变黑,白色的二龙头拐杖却变成黑色。为此,师爷爷让他通过打磨还原拐杖的本来面目。"愿意雕刻也不愿意打磨。"颜景新说,打磨完拐杖,他的手都变肿了。"你磨它,它也磨你,这主要磨炼你的意志。"师爷爷这样告诫他。
由于父亲早年去世,颜景新在曲阜师范附小只上了两年学便辍学在家,11岁时开始跟着祖父学楷雕手艺。1947年祖父病逝前,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好朋友楷雕艺人杨玉田,让他拜杨玉田为师,学习楷雕技艺。"有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。"颜景新说,其实当时自己也非常喜欢雕刻这门手艺。上学期间,他的其他功课成绩非常一般,但是美术成绩多次获得满分。
1955年,刚刚出师的颜景新参加曲阜县雕刻生产社,当时由11人组成,颜景新是最年轻的组长。由于没有严格分工,生产社的工人们主要从事刻字创作。当时的老艺人孔宪斌担心传统雕刻技艺失传,他打破生产社的生产模式,对生产社的分工进行细化,使得楷木雕雕刻技艺得以继承和保护。
由于颜景新的雕刻技艺突出,1957年他被调到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室工作,专攻木雕造型设计制作。当时的老艺人黄古原(音)负责为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传授泥塑、绘画等技艺。非常可惜的是,由于突发脑溢血,不到一个月后,黄古原就去世了。
后来,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室继续邀请当时的老艺人为他们“传经”。在这一时期,颜景新的雕刻理论知识得到充实,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。同时还学习象牙雕、玉雕等传统雕刻的长处,他把这些长处融入楷木雕的雕刻技艺当中。
建国10周年时(1959年),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在北京午门举行。由于当时崇尚实用的风格,颜景新就创作了七仙女造型的台灯和楷木雕书挡。展出后,他的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。1960年至1961年期间,颜景新在山东省工业干校雕刻班任教,为全省各地的工艺美术技术人员传授技艺。其间,还参加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装饰工程。发展农业是当时的主旋律,山东的地方特产成为山东厅的装饰风格,当时他们创作了崂山葡萄等山东的农作物特产。后来,山东厅的装饰风格发生多次变化。
1979年,颜景新出席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、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。之后,被授予“工艺美术师”的称号。1984年曲阜县工艺美术厂承担修复孔庙大成殿内孔子、四配、十二哲神龛、匾额等全部雕刻任务。颜景新的作品一经推出,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。同时国家外事部门选定楷雕“八仙如意”作为出访国礼。
“文革”后,颜景新根据树根的自然形态,运用圆雕技法,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“孔子行教像”为蓝本,创作出高约一米的《至圣先师——孔子》雕像。这尊雕像大刀阔斧与细腻入微相结合,布局合理,删繁就简。其中雕像头部精雕细刻,那双眼睛如深潭一般蕴含着丰富的哲思与对社会人生深刻的洞察力,宽阔的额头皱纹密布,头发如丝细密有致,整个面部呈现出一种饱经风霜而又从容镇定的神态。在雕像身体与衣服的处理上,颜景新巧妙地依树根的自然形态,顺势而下。这件作品1981年在香港展出时,被香港一位大收藏家收藏。
身高2.6米的孔子像是颜景新作品中体积最大的。选料时,他考察了三四棵楷木。创作时,树的根部基本未动,主要体现天然写意的效果,工夫主要下在头部。三个月后,他才完成这件作品。后来,作品先后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展出,为此,有关部门奖励颜景新3000元奖金。
曲阜楷木雕刻由子贡所创
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,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,孔子弟子子贡是楷雕的创始人。相传孔子去世后,孔子弟子为其守灵三年,子贡守灵六年,他把从家乡带来楷木的树苗植于孔林之中,因此有了“子贡手植楷”的典故。子贡用楷木雕刻其师孔子、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,始创楷雕。
在曲阜,楷木雕刻最有名的是拐杖和如意,这也是曲阜楷木雕刻传统品种。相传西汉初年,孔子的九世孙孔腾去孔林祭祀时,从地上捡起一根被刮落的楷树枝拄着回家,此后便当作了自己的拐杖。汉高祖刘邦前往孔庙祭祀孔子,孔腾为其引路时就拄着那根楷木杖。孔腾对刘邦解释说,这是祖宗林上的木头,拄着它是为了不忘祖德。后来逐渐开始有人效仿制作,并雕刻上各种吉祥图案,于是楷木手杖也逐渐成为曲阜楷木雕刻的一个重要品种。
楷木如意则相传始于宋朝。相传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宁州做官,他不信神怪,举起笏将一条被人们供为神灵的大蟒蛇打死。皇帝听说后大加赞赏,并将那块打蛇的笏板封为“击蛇笏”。这样一来,上朝就不能用这块笏板了,孔道辅就用一块楷木代替了笏板。携这块楷木形似如意,此后就逐渐演变出了楷木如意。
曲阜楷雕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取法正宗,形神兼备,刀法古朴简约,浑厚精细。楷雕技法分圆雕、浮雕、透雕和镂空雕。一件楷木雕刻的成品,要经过选料、解木、下料、整形、画图、切、削、净、刻、打磨、上色、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。
颜景新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楷雕技艺
乾隆二十八年,颜景新的祖辈开始从事楷雕技艺,传到他时已是第五代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楷雕技艺逐渐没落,最早曲阜楷雕有四大流派,后来只剩孔氏楷雕和颜氏楷雕,现在以颜氏楷雕为盛。
作为家传的技艺,颜景新从小耳濡目染,对楷雕有着浓厚的兴趣,并跟随祖父学习楷雕技艺。祖父临终前,将颜景新托付给自己的好朋友楷雕艺人杨玉田,并在耳边谆谆叮嘱,别辜负了这门家传的手艺。颜景新说,那时楷雕多为家传,但也讲究师承,杨玉田视颜景新为己出,不仅在技艺上悉心指导,而且在做人上言传身教。
从艺70多年来,颜景新创作了上千件作品,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古朴典雅,造型生动,刀工细腻,意新韵秀的艺术风格。他的楷木圆雕作品《至圣先师——孔子》,根据树根的原始形态,运用圆雕技法,布局合理,删繁就简,孔子形象浑然一体,被称之为艺术珍品。
颜景新说,孔子像的创作不同于其他作品,《论语·述而》曾用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”形容孔子,雕刻时要表现出孔子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精神面貌。民间传说孔子的面部特征为“七露”,指唇露齿,眼露睛,鼻露孔,耳露窿。但是工艺美术要有美感,在雕刻孔子的“七露”要掌握一个分寸,他雕刻的作品“七露”均为微露,露而不丑。此外,他还研制了形象各异、风格独特的楷木雕人物,如“寿星”、“仕女”、“根雕人物”等,大大开拓了楷雕艺术的天地。
年事已高的颜景新已经把三儿子颜世伟作为继承人。 他说:“我选择继承人非常严格,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”。曲阜楷雕技艺他不仅传给子孙,而且也传给侄子颜德印和孔宪武等工艺美术厂众多弟子们。为记录楷木雕的发展演变历史,他希望把见证过的作品复制一遍,年逾古稀工艺美术大师,圣城工匠精神十分感人。
尊师敬贤传楷雕
工艺美术大师颜景新,不仅敬重自己的祖先颜回,而且也敬重与颜子同时代的鲁国都城曲阜人孔子、鲁班和子贡,尊他们为祖师,多次参与祭孔、祭颜、祭鲁班大典。2006年4月曲阜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后,在6月16日鲁班诞辰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祭典,他年年按时参加,并与主祭官李一中一起向鲁班祖师行三拜九叩大礼,尊师风范感人至深。他设计并指导弟子孔宪武雕刻了大型鲁班香樟木雕像,在孔子六艺城国家级非遗《鲁班传说》工圣鲁班文化展厅供班门传人和游客参观祭拜。他将精雕细刻的薛利民《解连环·鲁班颂》词的十七枚印章等捐赠给曲阜鲁促会,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